引言:
随着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各诸侯王逐渐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走上了争霸的道路,天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极其复杂,有时形成同盟,有时反目成仇。
战国比起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思维也随之改变。春秋时期,儒家先贤孔子力图复兴周礼,匡扶礼崩乐坏的乱象,当时的人还讲究伦理纲常,但战国时期,儒家大力批判的社会乱象。
【资料图】
例如臣子弑君,兄弟反目等经常发生,就连师出同门的子弟之间也能结仇,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庞涓和孙膑两位军事奇才,本是同吃同住情同手足的师兄弟,最后却变成恨之入骨的血海深仇,这种现象究竟是为何?
1.孙膑的坎坷命运
出身世家
孙膑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的后代,他的才华非常出众,在历史上留下过许多典故。作为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孙膑在众多国家都是君主的座上宾,即使是被他率兵击败过的国家,对他的军事才能也无不心服口服。
但天才的道路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孙膑在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之前,曾经遭受过残酷的折磨,甚至差点命丧异国他乡,而导致他惨遭劫难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同门师弟——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军事家,庞涓。
情同手足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创始人,后世尊称他是能够把天下当棋盘操控,翻手覆手能左右诸国兴亡的圣人。两个人在跟随鬼谷子学习军事谋略的时候同吃同住,亲密无间,可以说关系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两个人情同手足,孙膑年龄稍长,是大师兄,对庞涓多有照顾,庞涓也把孙膑视为长兄,对孙膑态度毕恭毕敬。他们师兄弟二人天资极高,是鬼谷子最器重的两名学生,鬼谷子教授时无所保留,希望二人能够把自己的谋略知识都传承下去,未来成为能够辅佐君王称霸一方甚至一统天下的能臣干将。
庞涓有才但心术不正
鬼谷子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孙膑和庞涓性格差别非常大,孙膑性格平和,学习的时候不耻下问,态度端正,未来肯定是个儒将,能成大才。庞涓则就虎头蛇尾的,学兵法学起来看似像模像样,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刨根问底就支支吾吾。
鬼谷子看在眼里,虑在心头,春秋时期儒家先贤孔子讲过,培育人才要精挑细选,不但要注重人的资质,更要看重人的品德。
孔子曾经被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追杀,为此追悔莫及,当年明知此子生性恶劣,但自己惜才。
鬼谷子深知,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如果能力低下,那只能在乡野之中危害邻里,但如果这种人才华很高,居于庙堂之上,那肯定会成为危害天下的奸贼佞臣。如今庞涓就逐渐显露出了缺点,未来一旦侍奉君王,难免会出大乱子。
惜别爱徒,临别赠言
除了学习态度之外,鬼谷子还发现两个人的人品差异也很大,孙膑很有气量,庞涓则嫉贤妒能。为此,鬼谷子之后在教庞涓的时候开始刻意的对他有所保留,对孙膑则是倾囊相授。后来,庞涓得知魏王求贤若渴,打算回去报效祖国。
临走前,庞涓和师父师兄告辞,对于师父他毕恭毕敬的下跪行礼,对于师兄孙膑,他含泪惜别:以后我如果成为了大人物,一定不忘报答师兄的长久照顾的恩情。鬼谷也叮嘱庞涓:你学到谋略够你在魏国施展了,但一定记住,戒骄戒躁,勿以心腹之虑行不义之举,勿逞一时之快而失谨慎之心,好自为之。
2.乱世的机遇
庞涓下山之后,鬼谷子警告孙膑,他对两个人观察许久,已经认定庞涓尽管有才但是心术不正,不能委以重任。只有孙膑才是他选中的接班人,为此,鬼谷子在教学的时候对孙膑毫无保留,对庞涓则是刻意隐瞒了一些兵法的细节。
鬼谷子把早就失传了很多年的《孙子兵法》交给孙膑,命令他三日之内务必学得滚瓜烂熟。孙膑本来学习的时候就比庞涓刻苦,得到了《孙子兵法之后》能力更上一层楼。
鬼谷神机妙算
庞涓回到魏国,帮助魏军打了好几场大胜仗,一跃成为了魏王身边的大红人。魏王知道庞涓的老师是鬼谷,听说鬼谷还有个关门大弟子,就让庞涓请这位鬼谷的得意门生也到魏国来。庞涓唯恐师兄孙膑来到魏国之后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决定陷害孙膑。
而另一边,鬼谷子在接到魏王的邀请之后,立马就推断出孙膑此行肯定会遭遇杀身之祸,冥冥之中,鬼谷子察觉到天意,就把孙膑名字从“宾”改成“膑”,以此来帮助孙膑逃过一劫。
孙膑大难不死
孙膑出山后,魏王想知道他们两个人谁更厉害,就出题考验他们的兵法。庞涓私下问孙膑得到了答案,先孙膑一步禀告给了魏王,之后孙膑也给了魏王相同的答案,魏王于是认为他们两个才华一样高.
但庞涓无法忍受自己本来独揽大权,现在却要和孙膑平起平坐,就偷偷告诉魏王孙膑谋逆,要串通齐国攻打魏国,孙膑和齐国家人的书信就暗藏孙膑的密令,魏王大怒下令处死孙膑.
但搜查了孙膑的书信后认为证据不足,于是只对孙膑处以髌刑,也就是削掉膝盖骨,膝盖骨就是膑骨,鬼谷子神机妙算,把宾字改为膑字,果然救了孙膑一命。孙膑大难不死,装作精神失常,蓬头垢面甚至吃自己的粪便,以此来骗过庞涓伺机逃亡。
3.战国时期的乱象
围魏救赵一战成名
孙膑装了很久的疯子,庞涓信以为真,就不再监视孙膑,孙膑趁机逃出魏国,回到自己的家乡齐国。到了齐国之后,孙膑投奔到了齐国大将军田忌的门下当门客,对,就是典故田忌赛马中的田忌。
田忌赛马使孙膑名声大噪,齐威王开始重视孙膑,不久,赵国和魏国交战,赵国不敌魏军被包围,向盟友齐国求援,孙膑献计围魏救赵,魏国全军出动,首都肯定兵力空虚,这时候齐军直接奇袭魏国都城邯郸,魏王一定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班师回朝救援国都,赵国可解燃眉之急,届时齐军以逸待劳,魏军疲于奔命,最终魏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后来的马陵之战更是把孙膑和庞涓的差距显示得淋漓尽致,围魏救赵的时候孙膑是熟知庞涓带兵打仗喜欢倾巢出动,不留守军,马陵之战时孙膑更是利用了对庞涓的了解,知道庞涓好大喜功,心态浮躁。
马陵之战中,孙膑故意示弱,遇见魏军且战且退,丢盔弃甲,魏军检查齐军放弃的阵地时,发现做饭用的灶火越来越少,庞涓判断齐军的兵力所剩无几了,直接铤而走险,命令兵马轻装上阵,追击齐军。
庞涓之死
前面说过,庞涓出山时鬼谷子嘱咐他遇羊则荣,遇马则猝,马陵正是庞涓丧命的“马”。孙膑早在马陵砍倒大树,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字。齐军进入马陵之后已是深夜,庞涓发现道路上有棵树被砍倒阻碍大军通过,上面还有字,下令点燃火把照明。
深夜行军,点火照明是大忌,但庞涓已经昏了头,孙膑正是利用庞涓这个弱点,判断有火把亮起的地方就是庞涓的位置,命令埋伏的齐军万箭齐发射向黑暗中唯一的亮光,庞涓看士兵死伤无数,知道自己又被师兄算计到了。
庞涓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处处都不如师兄孙膑的羞辱,魏军死伤无数,自己回去一定会被魏王兴师问罪,肯定难逃一死。庞涓在万分绝望中怀着对孙膑的仇恨和嫉妒,对战败的耻辱,对鬼谷子的怨念,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伪善的仁义,崩坏的道德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门兄弟,曾经亲密无间,最后反目成仇,庞涓害得孙膑被削去膝盖骨,终身残疾,孙膑歼灭庞涓数万大军,最终杀死庞涓,完成复仇。这种兄弟反目的事情在战国时期常有发生,韩非和李斯也是如此,除了兄弟相争,父子反目,臣子叛君的事情也在战国的乱世中常见。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经历春秋的战乱,战国时期的诸王和臣子已经放弃了周礼的伪善和假仁假义的道德,只谋取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说在春秋时期,天下诸国还惦记着仁义礼智,还敬畏周礼,那到了战国时期,举世皆知兴周无望,周王室的正统名号已经没了任何意义,土地兼并,掠夺人口,才是各国君王关注的重心。
在这种背景下,君主无道,伐的不是不义之师,打的没有师出有名之战,臣子自然上行下效,天下人只注重利益,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因此才导致了天下的乱象丛生。
结语:
良知是人应该坚守的底线,但只有在盛世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的时候,良知才具有现实意义。在乱世,所有人都活得如履薄冰,对人来说,良知就变成可以抛弃的东西,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掠夺土地,大国吞并小国,因此世人才称战国无仁义之仗,周分封制的瓦解导致私有制的兴起,人民的欲望变成了无底洞,君王和士大夫尚且如此,那师出同门的师兄弟同室操戈也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百家说故事: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CCTV10科教频道,央视网)
2、中国战争史: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作者武国卿,人民出版社)
3、浅议春秋战国时期的离间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