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资料图)
“当电影开场时,坐我前排的女孩的脑袋依偎在男朋友的肩膀上,当电影结束灯光重新亮起时,女孩的脑袋正在无比抗拒地往离男孩距离最远的方向伸展……”
看到这段描述,你可能已经猜到他们在看的是哪部电影了——最近拿下不俗票房成绩的《消失的她》。
《消失的她》的火爆是实实在在的,当你身边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开始不经意地相互问“你有没有去看这部电影”,当你随便走在路上能够听到路人在电话里随口谈论这部电影,无论这部电影本身会引发什么样的争议,票房上的成功是稳了。
而202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太需要票房上的好消息了,一方面资本缺乏和制作周期断裂,导致疫情放开后的国产电影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市场急需要一剂富含话题和兴奋点的“强心针”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座位上,重新培养起他们“吃饭、逛街、看电影”的习惯。客观地说,端午节档期6天破10亿的《消失的她》成为了这样一部电影,它的“暖场效应”同时也让业界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档多了些许乐观。
为什么《消失的她》能火?很简单,它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说实话,我有的时候挺反感电影评论的“三观党”和“逻辑党”,前者用极度的感性后者用极度的理性共同打击着电影的可看性。实际上,前者能影响电影的评分但阻挡不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后者让泰国成为了国产犯罪片最大的背锅侠(之前朋友吐槽泰国应该把陈思诚拉黑,但毕竟从本片的角度,如果发生在我国,男主报警后就会被警察叔叔第一时间锁定为重点排查对象,三天内一条蓝底通稿将取代悬疑推理成为这个故事最后的归宿)。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第一重要的绝对不能是“我让你挑不出错”(实际上也不可能),而必须是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强烈地受到了国产电影类型片的成熟。从题材上看,犯罪悬疑是普通观众除了喜剧电影外觉得最值回票价的选择——节奏快、紧张刺激、烧脑但门槛又不算太高。再加上时下“行情暴涨”的女性题材的使用,再结合这部电影取材的真实事件给面临爱情焦虑的女性带来的强烈震动,让多数情况下拥有“看哪部电影”最终选择权的女性激发出超强的共情力——所谓的“专治恋爱脑”足以让文化类消费的最强驱动力,也就是20-40岁的女性果断买下电影票。
从表现手法上看,虽然《消失的她》在迷局设定上和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认为在悬疑恐怖的营造上也是对著名电影《消失的爱人》的一种“镜面反转”,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看的故事:陷入绝境——诡异的反常——求生、解谜、博弈——大反转且真相大白,每一个层级都交代清楚、节奏明快、精准踩点,故事在不断推动观众的思维和情感,而恐怖的营造则是抛弃了初级的猎奇画面和一惊一乍的音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布景、画面构图、音效配乐和镜头视角上——国产类型片已经走出初级阶段的堆砌和粗暴,逐渐转向在成本和细节上有着更为精致和专业的“配套”,一切为了类型服务,一切为了故事服务。
毕竟,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代,对于商业电影来说,还有什么比在两个小时不能玩手机的黑暗环境中把观众伺候舒服了更重要呢?陈思成作为一个上限不高,下限很低,但在商业上极其敏锐、高效,在创作上小有才华且极端实用主义的导演,这次作为制片人再一次把准了市场的脉门。
《消失的她》这部电影我在个人的感官体验上还必须要提的是男主朱一龙,他的表演让我挺惊喜的。之前因为他的粉丝一度让我把他归为“流量明星”一类,并且非常反感他在外形营销上“碰瓷”梁朝伟。但有一说一,这次他作为戏份占绝对多数的男一号,不仅在演技上顺利完成了角色塑造,演活了一个有着纯情puppy eyes的心机渣男(各大影院被观众破坏的广告牌算是一种变相的肯定吧),而且这次他的西装形象还真的很有盛年时期梁朝伟的影子。我甚至怀疑他的这个“西装赌徒”形象致敬了王家卫经典电影《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教科书式的三分钟——一个贫穷赌徒在他的陋室里精心打理着西装,点起香烟,自恋又沉着地对镜梳头,最后熄灭了灯奔赴赌场寻找他地猎物。
这个华语电影史上没头没尾的经典长镜头,原本是王家卫为《阿飞正传》第二部埋下的伏笔,是他脑海中的第二个“阿飞”,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然后了,这次朱一龙演绎的这个版本算是一次挺别致的“同人创作”吧。
“你饰演渣男何非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借鉴一下身边的人,比如说……陈思诚陈导”
这句朱一龙粉丝在陈思成在场的情况下问出的问题,真的很有黑色幽默精神。
首映礼上“尴尬而不失礼貌”的陈思诚
和很多人的感觉一样,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魔幻的点,莫过于几年前还在春节档大片里明目张胆地拿油腻男垂涎美国女警察屁股和日本女秘书的胸当作噱头和卖点的陈导,如今摇身一变也开始玩转girls help girls,并试图去大吃“女性主义”的红利了。虽然这篇来自直(zha)男的命题作文“踩分点”都踩得很精准,要素满满且不会让大多数女性观众反感,但很多人表示,看完这部“声讨渣男”所谓“女性题材”电影,总觉得哪里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违和感。
首先,虽然部分男观众批评《消失的她》过于“讨好女性”,但其实这是一部完全站在男性视角的电影。全片一共有一男三女四个角色,其中“渣男”何非是有血有肉、有鲜活的,有完整的人物小传和内在逻辑,他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人物身上找到根源,把一个有小聪明无大格局,怨天尤人又工于心计的“坏男人”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而另一方面,两位女性主角,真假太太和闺蜜却是面目模糊、充满着机械的刻板印象。真太太就是暖色调阳光下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善良恋爱脑,假太太就是语调慵懒神秘恶毒的蛇蝎美女,闺蜜则是骑着摩托抽烟喝酒打台球还有一群小弟的“大姐大”女律师——没有性格、没有血肉,只有刻板的人设,或者说得更直白点,这三个被作者塑造为绝对正义的女性形象不过是男频小说里作为男人恋爱对象的三种典型“女神模板”罢了——傻白甜大小姐,妖艳坏女人和飒爽御姐女强人。
这让我想到了女导演文晏的电影《嘉年华》,同样是描写女性被侵害的故事,几个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女性在里面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性格的,而作为侵害主题的男性群像则是隐藏在幕布后面目模糊的……如果各位有兴趣对比一下这两部电影,会得出和我类似的感受。
其次,男观众眼中的“渣男”何非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会如何评价这个“坏男人”?很有趣的一点是,其实在男性眼中,何非这个对妻子犯下罪行的男人更像是对男性的“警世恒言”,而这个“警世”其实不是“不要做渣男”而更多的是”男人千万不要碰赌博”,“赌狗没有好下场”。正如何非在被戳穿罪行时其实并没有后悔,反而大骂被自己杀死的妻子“不识好歹”“根本不爱我”(对死人还习惯性地PUA一下子),而后来看到妻子原本要给他看的B超照片时却崩溃大哭——并非是因为自己害死了自己的骨肉,害死了为自己生孩子的女人而忏悔(原型中的丈夫知道妻子怀孕依然一句“去死吧”把她推下了山崖),而是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被原谅了,不用杀人也可以人财两得,如今机关算尽却人财两失,后悔啊。
如果我是一个男性观众,我自我代入何非会觉得只要我不去赌博,我的一生就是网络爽文一般的存在——其实,刨去男主赌博误入歧途和犯罪的情节,电影作者不过是在写一篇流水线式的网络男频赘婿流爽文罢了——开局男主败犬一个,聪明但没背景在底层混迹,然后就遇上了顶级白富美,恰好这个顶级白富美还善良单纯有品位,恰好如此优秀的大小姐还死心塌地爱着你,你犯的错都能原谅你,“我什么都不图,只要你心里有我就行”,恰好这个白富美的父母还双双意外去世了,恰好她还没有其他亲戚管理公司,于是你迎娶白富美,接管她家公司成为衣冠楚楚的霸道总裁,走上人生巅峰。
这就带来了一幅非常荒诞的场景——电影院里,一对情侣在电影院里同时看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女方自我代入大小姐正在那里义愤填膺喝着“恋爱脑没有好下场”的苦药,身旁的男友也在自我代入渣男享受着一场“都市赘婿逆天改命成为霸总”的心灵马杀鸡……也无怪这部电影的一大副作用是让很多情侣在观后复盘环节,男朋友由于跟不上女友的思路喜提吵架分手套餐。
最后,当我们试图真正复盘《消失的她》所展现的这幕悲剧的根源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很容易被这部电影“带偏了”。说实话,“恋爱脑”和“擦亮眼睛”都是很玄虚的话语,女性在婚恋中的“愚钝”,其实很少是因为如片中女主那般完全的沉溺于风花雪月的浪漫想象中而形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经济与环境共同的塑造。而《消失的她》却把悲剧简单地归类到男女主阶级贫富的巨大差距上——上流社会善良的傻白甜女孩遇上底层社会摸爬滚打处心积虑要用婚恋跨越阶级的男人。以至于我看到大量的女孩在看完电影被气得不行之后得出的指导未来婚恋的心得居然是——找对象一定要“门当户对”!“姐妹们谈恋爱绝不能扶贫”或者干脆就是“结婚,结个屁!”
然而事实上,在婚姻恋爱中男性对女性的精神控制、经济剥削和物理伤害,同样大量存在于“门当户对”的同一阶级。比如说还是这部电影里,很多人会想到某体育明星和某电影女明星的故事,同样是男方沉默赌博,最后为了换赌债不惜用很低劣的手段侵犯了女方的权益,让女方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电影中的女演员甚至和这位当事女明星长得都那么地像!)——他俩是同一阶层,都是名人,都不缺钱,甚至男方的名声原本要更好于女方。
虽然电影只是讲一个故事,我们不必上纲上线,但是我们还是要警惕或者至少不提倡这样的倾向:原本我们有一种说法,说是不能用性别的矛盾去替换阶级的矛盾,同样,如果我们把性别间的加害与受害替换为一个阶层对于另一个阶层的作恶和别有用心,同样是荒谬和不客观的。
当下,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女性主义占据顶级流量的时代,《消失的她》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但算不上“标杆”和“榜样”,市场当然也需要和呼唤更加好看和更加深刻的作品来回应观众的兴趣和热情,但这至少是一部挺好看的电影不是吗?可能真正的“欲哭无泪”的是订好了夏天和女友去泰国旅游的男士和各大潜水培训机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