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人口稳定的封闭社会就业岗位数量稳定性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建议
人口稳定是指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封闭社会是指在研究模型内只有指定的人口所构成的社会。当今世界可以认为是由地球人构成的封闭社会。
【资料图】
1.问题的提出:
技术进步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如果没有新兴的技术领域吸纳就业,按照目前资本逐利的方式开设企业的方式,由于就业人力降低,人群的消费力会降低,越来越多的资本就会从消费相关的行业退出。此时社会资本退出是由于没有能产生足够利润的投资渠道,央行增加贷款额度也无济于事。从社会总资本来看,资本的利润率是降低的。
当技术取得突破后,兴起一批新兴的技术领域,或者新技术能对原有领域的产品成本降低起到巨大作用的时候,实物消费水平会重新提升,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但是技术突破难以规划和预见时间点,而技术进步取代人力是技术应用的过程,其速度是可见的。也就是说,从一个大周期来看,经常会出现岗位不足导致人力过剩进而引发社会消费降低经济萧条的现象。这个大周期的起始为技术的突破,当先进技术应用水平较高时即是经济萧条的开始,直至下一次经济突破。
人口的减少,可以延迟经济萧条的进程,但是不能消除。历史上经济萧条的度过方式有一种就是战争。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就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周期是存在的,周期内的经济萧条不可避免。如果要避免经济萧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1.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但是如果消费能力不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财富增值,而是滥发补贴导致,则对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很小。
2.加大技术突破的概率。技术突破一方面要有人才,一方面要有资金。基础领域突破需要天才,应用领域突破需要人才。需要想办法让天才少年能得到精英教育,普通的人才得到良好的教育,让大家能够愿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3.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可以促进本领域的技术突破。
接下来笔者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模型来分析人口稳定的封闭社会中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并分析相关政策以便促进技术突破和降低经济萧条的概率。
2.模型内容
观网网页贴过来表格时,表格的格式丢失,所以此处贴图
按产量评价生产效率的提升,比如一天生产10辆汽车的生产线如果技术改进后变成一天生产12辆汽车,则认为劳动生产率提升20%,和汽车价格无关。
第一轮经济周期技术进步假设产生如下结果:
1.技术突破内容:能源和AI。
1)核电站大量建设,核聚变实用化,绿氢规模制造和应用,电能成本大幅降低至当前一半。
2)无人AI技术在各行业大幅应用。
2.效率提升对就业岗位产生的影响:
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0%:主要是能源供给突破、无人设备和农业工厂取得的效果。产量提升50%。人力析出20%为9百万。极端析出值应该是 1-1*1.5/2= 25%。
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制造业的无人AI技术应用相对困难。产量提升10%,产量提升数量取决于消费能力。原有行业人力析出 5%为6.25百万。
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5%。无人AI会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力,大公司大平台的集约化采购和销售会提高效率降低物价并减少人力。服务业不好评估产量,直接估算原有行业人力析出5%,为生产率提高程度的1/3,人数15.75百万。
析出人力合计: 9+6.25+15.75=31百万。
3.可能新增的岗位:
1)第一产业新增岗位极少,主要来自于难以工厂养殖的品种被人工养殖:估算为30万
2)第二产业:主要新增能源和机器人相关的岗位。能源岗位新增70万人,包括电厂50万人以及电力设备制造20万人,由于核电绿氢是新兴能源,原有的相关岗位数极少,所以设备制造相关岗位新增较多,为电厂岗位的40%。机器人相关岗位主要包括机器人研发以及设备对接机器人的改造,设备对接机器人的改造基本不用新增岗位,机器人研发属于装备制造业,机器人节省625万人力,机器人的新增使用量实际不到625万,假设一个机器人抵2个人工,则新增用量为312万台机器人,机器人的生产估算需要30万人力计算,也就是机器人生产新增30万岗位。这种假设实际高估了新增岗位,主要是假设定制化场景的机器人较多。
3)第三产业:
a.生产服务业新增能源、无人AI以及通过AI改进现有工作效率的相关行业岗位10万,这种研发类的岗位远少于制造业同行业的岗位,按10:1计算。
b.其他服务业新增300万,主要是灵活就业。
新增岗位合计: 30+100+10+300=430万。
合计新增失业岗位: 3100-430 = 2670万。
也就是说,在第一轮周期技术突破后,没有新的突破引发新的经济周期的情况下,一个周期按照20年估算,20年后会造成2670万的失业人口,平均每年133.5万。
这个数量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印象比较符合。
1.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融入世界市场后,由于外部市场扩大,经济快速发展,这相当一部分是以挤占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为代价的,这种挤占其他国家市场份额的条件在封闭社会的模型中是不存在的。
2.当外需减弱的时候,像2008年的情况,国家大力投资基建,直接使得中国的基建技术能力世界领先,并以合理的价格不带政治条款的合作方式创造了很多国家的基建需求,并获取到这些国家的资源。这种到其他地域创造需求获取资源的方式是在封闭社会模型中允许的。
3.创造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美国的脱钩计划,导致经济下降明显。但实际上,原有的经济增长有个很大的问题:外部需求很长一段时间是由于欧美滥发货币产生的。这种需求在封闭模型中是不存在的,除非该模型中的政府也滥发货币。
4.外部需求减弱后,失业率立刻提升,但实际上经济照常增长。政府甚至需要降低生产率降低机器代替人的速度以保持工作岗位。
5.实际上算上欧美需求的话,就得从地球这个封闭模型来看,全球的岗位减少情况仍然是很可观的,如果不脱钩,只保留一套最高效率的产业链,那么岗位减少的情况在欧美国家将最为严重。只是目前欧美的应对方法也有问题,他们不是竞争科技的人力资金投入强度,反倒打算另外创建一套产业链,除非他们能够构成一套有效的封闭社会,否则是无法和中国这套更为全球化的产业链竞争的。90年代华约的解散,很大程度上就是北约的产业链更为全球化而华约的产业链全球化程度不够。拉美、非洲、大洋洲都是北约的绝对优势市场,而亚洲由于中国和苏联关系不好,除朝鲜、越南外其他国家都是亲美的,导致亚洲市场和产业链实质上地倒向北约。华约的产品在华约组织以外,产业链产值极为有限。美国当前脱钩的做法,只会重蹈苏联的覆辙。
失业后人力如何安排?光靠人口减少还是不可取的。
3.建议
当前中国政府使用的金融货币政策很难有好的效果,因为能保证产生利润的项目太少。除非有新技术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否则只是基于原有技术让有条件盈利但得不到资金的企业得到贷款资金支持是无法提供多少新增岗位的。
新技术突破,只能增加科技投入强度。从这个角度讲,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比准备金下调可能更有效果。
科技投入强度一方面是人力投入,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另外一方面是及时的应用推广。
1.人力投入不是问题,因为按照模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是足够的。哪怕稍有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但是社会急需的,应该很快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培训的方式补充进来。人力的投入领域利用方面应该也不会是问题,因为相关规划可以公示,也可以成立论坛或者平台让大家讨论可研究的方向以及组队合作。
2.资金方面是最大的问题。因为科研本身就不能保证利润。对于科研的投入,目前主要是国家的科研院所在做比较基础的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而企业(风险投资归入企业投资)投资主要做应用研究。国家的投入有限,所以才会给大学科研教师团队极大的压力(非升即走)。而绝大部分企业则更是只针对接下来最多十年能应用的领域,这种领域除非天才,否则是很难有大规模的人力吸纳。近20年可能只有乔布斯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做到了大规模的人力吸纳。我认为下一个能够如此大规模吸纳劳力的应该是体感游戏,必须让人身临其境的那种。脑波控制电脑、电子皮肤等都是这种体感游戏的先导技术。继续沿用现有的投入产出利润导向的资本增值思路,技术突破速度比现在快不了多少;在体感游戏之后应该是太空探索。
3.技术应用推广方面是其次的问题。估计是由于成本的问题,国家在新技术推广方面步子太小。以汽车的安全技术为例,在摄像头如此广泛使用和视频识别功能如此强大的时代,视野盲区居然仍然允许存在,我认为就是交通部的失职。同时像商汤这种自主产权国际领先的视频识别的厂家却一直亏损,目前视频识别主要还是在监控领域。这就属于典型的有大规模技术升级的需求但是具备成熟能力的头部厂家却找不到市场。其他像L2辅助驾驶的紧急制动功能按理也应该作为强制标准。这样的话,智能汽车和路车互联会发展得更快。相比之下,交通部的专家在两轮电动车上折腾出来的规范,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这里顺带夹带一个私货,讲下对2023年7月1号启用的电动车管理规范的看法:
1)影响面如此之广,却不见大规模宣传。只有媒体炒作。如果媒体炒作内容和交通部的规范一致,交通部就太过分了。如果不一致,交通部是瞎子聋子看不到媒体的反应和百姓的呼声么?
2)如此影响面的规范,不应该有文章解释决策理由么?不应该展示交通事故的数据以支撑决策理由么?如果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我更无法理解消除视觉盲区和紧急制动功能为什么没有列入强制标准。尤其是消除视野盲区,无论摄像头还是识别算法,国产设备和软件都已经占主流,完全可以列入强制规范,而不用担心为他人作嫁。
3)如此影响面的规范,不应该有相当数量不同行业的骑电动车的样本人群调研么?交通部专家骑电动车么?引发如此广泛的质疑和民怨,不应该给出调研环节的报告么?涉及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不应该透明可追溯么?
对于资金投入的问题,我认为资本增值的思路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我的观点是必须改变国民的收入分配算法。基础必需的生活物质和服务免费提供,高级用品和服务需要使用货币购买。考虑到物质供应的充分和紧缺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允许货币贬值或者升值。
1.基础必需的生活物质包括:覆盖到本科的通识教育(无论普通还是精英)、医疗服务、基本的营养餐、分配住房、一定额度的免费交通出行服务、基础的锻炼设施和文体服务设施。奥数等思维拓展培训不属于免费的通识教育,但是科普教育属于免费教育。具体内容的包含可以专门做一个大模型。
2.基础必需的生活物质由政府统一提供,全过程透明公开数据可追查。公开程度应该类似代码开源,并欢迎大家提供改进建议。
3.需要有惩罚条款防止不积极上进的人:基础必需的生活物质要求教育考核通过,否则需要酌情按比例扣减供应,允许扣完。保证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低学历失业人员和考核不过关的失业人员需要安排强制劳动,比如沙漠改造等短期看不到直接经济效果的工程、有危险性的岗位等。
4.对于社会内部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商品采购,统一使用货币。
5.对于科研类岗位提供平均额度的工资,但是对科研成果提供高额奖励。工资提升程度取决于学历和历史成果。热点领域或者紧迫领域成果奖励适当提升。科研本身有很大的试错成本,人力的投入同时需要伴随仪器设备的投入和共享。
6.政府运营其实和互联网大厂的运营类似,对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部门,非涉密的支撑系统源码需要开源,至少针对大学开源。同时附上政策的文本解释。数据保密。开源以提升公众参与政务运营的积极性,更快地改进运营相关模型和运营政策(算法),提升政务公开程度。尤其是对于有推广需求的技术,其场景和技术标准如果有公众参与,应该会有更多的场景更快地落地。比如汽车的扩展模块,雷达摄像头可以认为是扩展模块,完全可以要求汽车的结构需要满足的标准,以使得电池组这种基础模块易更换且不易受到冲击、摄像头这种扩展模块更容易安装上去,为新技术推广预留空间。不符合标准的车辆需要找相关部门(比如工信部)提交申请,说明设计理由,不具备先进性或者实验性的设计不允许通过。
按照上述设计,基本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其实失业带来的最大危机就是生存。其次,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希望研究的领域。这样的话第一二产业析出的人力至少一小半可由生产服务业吸纳,尤其是应用型的科研岗位。以AI为例,AI和各行业的结合其实是可以开始的工作,但是限于利润要求,很多企业可能不敢在AI和行业结合上投入过多人力。新的技术突破也是一样,刚开始可能只有少数企业敢于大规模投入。再比如当下其实可以大力推广家庭个人的云IT业务,但是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无论阿里云还是中国电信,对磁盘收费都很高。实际上现在磁盘成本以及很低,而且运营商控制个人云IT业务,基本上就可以把控IT业务的完整产业链,并对企业提出技术改进意见。反正从交通部规范和运营商的产品来看,感觉领导部门对通过技术标准和标准服务引领技术推广太不上心了,这种事情如果让公众参与的话,我相信技术推广会得到很大的改进。
再次强调下,对于科研资金投入的问题,我认为资本主义那种资本增值的思路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以美国为例,我们看到美国很多基础研究得到了大量拨款,是因为有很多风险投资或者富翁不考虑当下的盈利问题而是考虑技术突破后带来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好处。这种做法绝对是和美国的金融优势有关:美元是国际货币,滥发不容易引发通胀或者说通胀容易转嫁,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占比还有一定数量能够支撑第三产业的时候;由于通胀容易转嫁,所以利率很低,科研投入的资金成本很低。当美国的制造业占比低于一定程度时,无法支撑第三产业,此时通胀的压力无法避免,而中国又不愿意为滥发的美元买单,由于中国在当今制造业的绝对领先地位,尤其是产能上的领先地位以及货币互换政策,直接导致和中国交易的国家也不需要为滥发的美元买单(有的国家可能美债太多还是要为美元买一点单,但是相比以前好得多),货币回归商品交换的价值度量衡的本质。此时美元的通胀压力及其之大,美国加息的后果大家也看到了,很多科技企业倒闭,同时段内倒闭数量远高于2008年后的任何一个时期。
关于科研资金投入问题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不过有一点我持比较明确的意见:促进科技突破的方法没有出来的话,光靠政府发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首先要有促进科技突破的方法,然后才是资金支持。